凤凰花开的路口 记忆里的十七冶中学

[复制链接]
tm123456 发表于 2020-5-15 14:43:08 [显示全部楼层]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0 2481
一眼入夏,又到了凤凰花开的时节。
往年此时,即将从校园毕业的同学已经开始憧憬毕业典礼和毕业照,然而2020年初的这场疫情打乱了很多人的计划:入学被推迟、考试被延期、毕业典礼面临着被取消的可能。本以为毕业会是一场盛大的青春告别仪式,却没想到毕业像春夏过渡一样的平淡和自然,很多人甚至都来不及好好说再见,就匆匆离开,各奔西东。这一挥别,往往就是永远。

(十七冶中学地标:雪松)

有人说,毕业是人生重要的洗礼,青春里的欢笑和泪水在毕业的那一刻就被永远地冰封,直到回忆的开启与重温。

在这个特殊的时间点,我们想特别推出一档毕业生专题,以“云端相聚”的方式与各位校友再次感怀校园中的那些峥嵘岁月,那些似水年华。


01  雨山东麓,办学兴校

雨山脚下有一所中学,很多60、70、80年代出生的毕业生都会亲切地称呼它“十七冶中学”,它于1975年成立,当时的全称是“冶金工业部第十七冶金建设公司中学”,与“十七冶第一小学”、“十七冶第二小学”一起构建起“十七冶”企业办学体系。在当时,学校里的大部分学生都是企业内部职工子女,所以“孩子是同学,父母是同事”是常有的事。

1997年十七冶中学鸟瞰图

2003年,“十七冶中学”易名“市第十二中学”移交市教育局直属,2009年移交雨山区区属。如今学校已经走过45年的岁月,无论是校园容貌、教学环境,还是教学硬件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。


     

02   十年树木,百年树人

走进校园,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棵大树。这是一棵雪松,高达十米,四季常青。
老一辈的学校管理者在建校初始,在正对校门的中心位置种下了它,从此寒来暑往,春去秋来,四十五年来,它见证了一代代学生的告别,将校园中最美好的剪影种进了每一个毕业生的心中,成为学校的经典地标。

△70、80、90年代的毕业照

人间草木亦有情。 这颗苍翠的雪松,在校园改建中曾被伤及根须,奄奄一息,于是有人建议将其砍去,以雕塑取而代之。在王友明校长的坚持下,学校在其周围重新砌起红色的大理石板,又在水泥地面打了许多直径10厘米的圆孔,希望雨水可以渗透滋养。在教职员工的精心呵护下,大雪松终于顽强地活了下来。

△雪松树前拍毕业照成为固定仪式

△时隔18年后再次来到这里和恩师合影

03  立德立言,只问初心

80、90年代的“十七冶中学”校园,呈现出的是清一色的灰白水泥外墙教学楼、红砖发白的办公楼以及黑色碳渣跑道,教室内是酱色木质长凳和课桌,整体色调朴素,甚至可以用“简陋”来形容,但“谈笑有鸿儒,往来无白丁”。这里荟聚了许多怀抱初心的教师,他们 “谆谆如父语,殷殷似友亲”,用自己的教学热情感染了求知若渴的学生,成功地送走了一届又一届优秀的毕业生。

△曾经风华正茂的老师们

建校至今,学校涌现了大批业务精湛的优秀教师,如“全国优秀班主任”袁丽君(数学老师)、“全省模范教师”辛珠远(化学老师)等。在这些教师的努力下,90年代的“十七冶中学”取得了辉煌的高考成绩,1996年和1997年连续出了两届全市理科高考状元(前后分别是陈民和袁凌)。


04  一束光阴,水流云在

2002年,“十七冶中学”正式易名“市第十二中学”,随之而来的还有校园的改建、高中的停招,教师的分流,原先的“企业办学”的印记一点点地消失在历史长河中。

但改变的是校制校舍,不变的是校址校风。昔日校友师生重聚,大家谈论最多的依旧是浓浓的师生情谊和同侪友谊,这些精神层面的内容,是气质也是格调,如云如水,水流云在。


正如刘宏雷老师在他的文章中所述, “从教的23年里,从一个‘菜鸟’到学科骨干,学校还是那个地方,无论是叫十七冶中学还是叫十二中学,这段光阴对自己的成长和观念的形成影响巨大。那是一个青年教师成长的黄金时间,教育实践把停留在书本上的理念变成了鲜活的现实、直观的感受。追忆过往,是让自己更多地思考现在,展望未来,不断修正自己的人生观和教育观。”


05  只言片语  落英缤纷

高艳杰是原“十七冶中学”99级入校生,从1999-2005年,她在学校度过了6年的时光,回首这段岁月时,她非常感谢任教老师给与的无微不至的关怀以及“不离不弃”,在这里她度过了青春中最美好的时刻,自由,蓬勃,“野蛮生长”。

“如果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,莫过于开学之前,我们都要去操场拔草”,她顽皮地说道。学校操场在没有改成塑胶跑道之前,操场是天然草皮和泥巴地,只要经过一个雨水充沛的暑期,操场里的杂草就会齐腰深。那时每年9月份开学第一件事是分发劳动工具——除草,这也成为“老十七冶”校友共同的记忆。

△曾经的操场&现在的足球场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

校友朱思靖在这里遇到了自己的恩师徐玲,“徐老师对我们学习要求很严格,记得每天下午的自习课,徐老师都会拿来一叠数学试卷来测验,同学们虽有抱怨,但还是配合完成。现在回想起来,如果没有那段时间高强度高质量的训练,成绩是不会有质的突破,特别是对于数学这门学科。我很感谢徐老师帮我们树立了这种严谨的定时定量的学习习惯。”


李瑜乔也曾是十七冶中学的学子,“回忆母校十七冶中学,心里总是一片温暖。感恩自己在这里遇到的每一位老师,初中三年,是他们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帮助我掌握了最扎实的基本功;喜欢曾坐在一起念书的每一位同学,大家的欢声笑语是那么真实可爱;怀念洒满梧桐树叶的过道,红砖砌成的教师宿舍,售卖汽水零食的小吃铺……在毕业后的很长一段时间,还总是梦见校门口那棵高大的松树,仿佛自己从没离开过。即使已经毕业快20年了,仍然觉得自己是这里的一份子。”




蔡灏,是十七冶内部职工子女,典型的十七冶中学的学生。“对十七冶中学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校门口屹立的雪松,见过一年四季的它,无论是盛夏酷暑还是冰封雪裹。初中三年,各位老师交给了我踏实勤勉的学习态度和穷原竟委的探索精神,也是我初中毕业后学习和工作中对自己的要求和鞭策。初中三年,是我全身心扑在读书的三年,也是最难忘的一段学习时光,非常感谢各位老师同学对我学习生活的帮助支持!”



后记:“云毕业”的第一站,我们选择了“市第十二中学”(原十七冶中学)。要特别感谢“十二中”的校领导给与的采访支持,感谢刘宏雷老师提供了丰富的原始图片和文字素材,本文由校友朱思靖主笔。



互联网时代,毕业已不再是海角天涯的相望,或是泯然于众的失联,我们希望用这样的一种方式,让更多散落各地的校友可以重见自己的母校,重温那段光阴的故事,完成这场记忆的仪式。

我们也欢迎大家积极留言和转发,提供更多线索和素材,共同叠加勾勒出你对于母校的回忆。

让我们的青春记忆永驻!

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小马黑板报
小马黑板报
商务合作
商务合作
意见
反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