破皮了,有必要打破伤风针吗?

[复制链接]
hy2l 发表于 2019-10-31 10:29:51 [显示全部楼层]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0 12148
皮肤作为人体免疫系统的第一道屏障,在我们平常生活中,它或多或少地承受着各种各样的创伤。

“破伤风”不少人都听过,可是什么样的伤口才需要打“破伤风针”呢?那些我们不以为然的“小伤口”是否都需要打破伤风针?如果心中没有答案,那就来看看专家们的意见吧。
什么是破伤风

破伤风,俗称“锁口风”,是由破伤风梭菌经损伤的皮肤或粘膜侵入人体,产生破伤风毒素,引起以肌肉痉挛为临床特征的特异性感染疾病。

细菌及其致病特点

破伤风梭菌,是一种厌氧菌。它广泛存在于自然界,包括人畜粪便和土壤。这种细菌的繁殖体抵抗力不强,对热和消毒剂敏感。但在不利生活环境下能形成芽孢体,抵抗力显著增强,在土壤中可生存几十年,高压消毒才可将其灭活。
在厌氧环境下,如污染的伤口中,其侵入人体产生多种破伤风外毒素,其中“痉挛毒素”,即破伤风毒素,是破伤风梭菌致病主要因素。破伤风毒素通过与神经细胞相关受体分子不可逆性结合,阻止抑制性神经递质的释放,破坏了神经对肌肉的正常调节作用,使肌肉强直、痉挛,还可有自主神经不稳定等表现。此外,破伤风毒素也是目前毒力最强的毒素之一。

哪些伤口可能感染

近年全国医师协会的专家共识指出,临床上不容易区分破伤风易感伤口和非易感伤口。因此,一般认为除了清洁的小伤口外都是破伤风易感伤口,如穿刺伤、撕脱伤、枪弹伤、挤压伤、烧伤、冻伤、延迟处理超过6小时的伤口、伤口内有异物、药物滥用者静脉穿刺点等,尤其被土壤、粪便、痰液或唾沫污染的创面。需注意的是,伤口大小不能作为区分特征!
(图片来源于网络)

常见临床表现

破伤风的潜伏期为3~21天,但也可能在一天到数月之间。潜伏期短者病情重,病死率高。
破伤风可分为三种临床类型:全身型、局部型和头部型破伤风。
一、全身型破伤风
全身型破伤风患者的前驱症状有全身不适、乏力、头晕、头痛、咀嚼无力、咀嚼肌酸胀、局部肌肉发紧、扯痛,接着出现肌肉紧张性收缩,阵发性痉挛。
通常最先出现在面部肌肉,逐渐累及颈项、背、腹、四肢肌肉,最后累及呼吸肌而窒息死亡。具体表现为张口困难、苦笑面容, 甚至牙关紧闭;颈项强直, 头后仰,背、腹肌收缩使躯干扭曲呈弓形, 四肢痉挛, 形成所谓“角弓反张”;呼吸肌痉挛可出现面唇青紫, 呼吸困难甚至暂停。
(图片来源于网络)

上述症状可因轻微的刺激 (如光、声、接触、饮水等) 而诱发,发作时神志清楚,痛苦面容。每次发作时间由数秒至数分钟不等,发作间隔时间长短不一,发作越频繁病情越重。强烈的肌痉挛, 可致肌断裂甚至骨折;膀胱括约肌痉挛可引起尿潴留。
病情较重者, 可出现自主神经功能紊乱,往往发生在肌肉痉挛症状后数天,并持续1~2周,最常见的是心血管系统并发症, 包括血压不稳定、心动过缓、心动过速、心律失常、出汗等,甚至呼吸、心跳停止。
二、局部型破伤风
局部型破伤风并不常见,表现为受伤局部或单个肢体的肌肉痉挛和强直,预后较全身型好,病死率<1%。
三、头部型破伤风
头部型破伤风发生于耳部感染或头部创伤后,表现为张口受限合并颅神经麻痹。该类型破伤风的气道和呼吸系统并发症更多见,约2/3的头部破伤风会进展为全身型破伤风,总体病死率达15%~30%。
如何预防

由于人类对破伤风无自然免疫力,需要进行人工免疫。创伤后早期彻底清创是关键措施之一。
一、人工免疫
人工免疫, 包含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两种方法。
1、主动免疫
是通过注射破伤风类毒素,刺激人体自身产生破伤风免疫抗体。我国法定婴幼儿接种的“百白破”疫苗就包含破伤风疫苗,起主动预防的作用,是破伤风的重要预防手段。
(图片来源于网络)
2、被动免疫
即注射老百姓听说过的“破伤风针”,是给人体补充外源的抗破伤风抗体。被动免疫是应急救命时使用,不是主要预防手段。当出现破伤风易感伤口,需要尽早打针,建议受伤后不要超过24小时。但未发病两个星期内打破伤风针也会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。
因此,建议家长遵照国家规定给孩子按要求接种疫苗,预防相关感染疾病。专家还呼吁对特殊人群的强化免疫, 如军人、警察、建筑工人、园艺工人、农民、野外作业及探险人员,以增强成人对破伤风的免疫屏障。
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小马黑板报
小马黑板报
商务合作
商务合作
意见
反馈